加密资产已从极客玩具演变为不可忽视的金融力量。随着比特币市值一度突破2万亿美元,华尔街巨头们不再观望——高盛、摩根士丹利、富达等机构正以惊人速度布局这一领域。这场变革背后,是一个价值万亿美元的核心问题:加密市场究竟是小众赛道,还是未来金融的基础设施?
华尔街的加密布局:从实验到核心业务
华尔街对加密资产的参与远非试探。以高盛为例,该投行自2018年起便由Justin Schmidt主导数字资产战略,不仅为比特币期货提供清算服务,更推出了比特币支持的不可交割远期合约。2021年5月,高盛正式成立加密交易团队,同期开始比特币衍生品交易。
更关键的是,高盛与区块链初创公司Digital Asset合作构建代币化资产开放平台,甚至与欧洲投资银行在以太坊上发行数字债券。Justin Schmidt强调:“这些是非常严肃的商业活动,不是为了证明某种概念。”
同期,支付巨头Visa与60多个加密平台合作,允许全球8000万商户接受数字货币支付。万事达卡也宣布允许合作银行为商家提供加密服务。PayPal则凭借Venmo应用支持加密货币,推动季度支付量增长36%至600亿美元。
机构入场:数据揭示的战略转向
富达数字资产2021年的一项调查揭示了机构态度的转变:84%的欧美机构投资者对加密资产感兴趣,62%的美国投资者对比特币ETF持中立或积极看法,三分之一受访者已直接持有加密资产。
富达自身更是行业先行者。八年前便开始比特币挖矿试验,2018年成立数字资产部门为机构提供托管和交易服务。据主席Tom Jessop透露,富达数字资产目前服务近200家机构客户,管理规模一年内增长近五倍,团队扩展70%至200多人。
万亿美元市场的现实与潜力
尽管加密市场峰值市值达2万亿美元,但相较于传统资产仍显“小众”:
- 苹果公司市值近3万亿美元
- 黄金市值约9.39万亿美元
- 美国股市总市值约53万亿美元
但增长潜力巨大。2021年底,美国SEC批准了三只比特币期货ETF,仅ProShares比特币策略ETF首日交易量就超10亿美元。这些产品为养老基金等大型机构提供了合规入场渠道。
核心问题:细分市场还是基础性市场?
机构投资者当前最关键的考量是:加密资产是专业细分市场,还是未来金融基础设施?这个问题将决定投入资源的规模。
一位华尔街数字资产主管直言:“这是一个价值上万亿美元的问题。答案将决定机构投资者是否会全力以赴。”
尽管如此,没有机构愿意错失机会:
- 摩根士丹利成为首家提供比特币基金渠道的美国大行
- 美国银行批准客户交易比特币期货
- 摩根大通允许金融顾问协助客户买卖加密货币基金
- 休斯顿消防员退休基金投资2500万美元比特币和以太坊
花旗前任CEO Vikram Pandit预测:“所有大银行都会在一到三年内提供加密货币服务。”花旗随后任命数字资产团队负责人,计划招聘100名新员工。
企业资金管理的新选择
继特斯拉投资15亿美元比特币后,企业是否应将加密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成为现实问题。尽管特斯拉在2021年出售了部分持仓变现2.72亿美元,但这一行动展示了企业资金管理的新思路。
富达的Tom Jessop指出:“企业正在重新考虑历史上保守的资金管理策略。与现金相比,配置比特币可能实现更好的资产多元化和流动性。”
机构级基础设施的成熟
机构涌入催生了专业基础设施需求。Justin Schmidt加入技术公司Talos后,专注于解决机构接入加密市场的挑战:“加密市场是不停歇的全球市场,但交易平台存在断层。我们需要帮助机构轻松连接到多个交易所和流动性合作伙伴。”
机构投资者的采用节奏与个人投资者截然不同。他们需要更长的决策时间,但一旦决定入场,就会投入大量资源系统化推进。这种谨慎但坚定的态度,正是加密市场从边缘走向主流的典型特征。
常见问题
加密市场目前规模如何?
加密市场在高峰期市值约2万亿美元,虽相比传统资产类别仍较小,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资产类别。机构参与度正在快速提升。
传统金融机构如何参与加密市场?
大型银行主要通过提供加密衍生品、托管服务、交易执行和基金产品等方式参与。支付公司则通过整合加密支付功能扩大应用场景。
企业为何考虑将加密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
部分企业将加密资产视为现金管理的替代选项,希望在保持流动性的同时实现资产多元化并获得潜在收益。
机构投资者最关注哪些风险?
机构主要关注监管合规性、资产安全性、市场流动性和价格波动性。专业托管服务和合规产品的出现正逐步解决这些顾虑。
比特币ETF对市场有何意义?
ETF为传统投资者提供了熟悉且受监管的投资工具,降低了入场门槛,特别是为养老基金等大型机构提供了配置渠道。
加密市场会成为基础性金融设施吗?
虽然尚无定论,但区块链技术的透明性、效率优势和程序化能力正在吸引传统金融机构探索将其纳入核心基础设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