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周报:创新与监管间的平衡之道

·

2025年步入年中,稳定币正处于机遇与不确定性并存的关键节点。一方面,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尤其在跨境支付和新兴市场领域;另一方面,它们也对货币控制、系统性风险和全球金融治理提出了深刻挑战。

稳定币已发展成为支付领域的系统性议题。然而,在追求金融效率与包容性的同时,非法金融活动、货币主权和市场干扰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金融未来正迈向代币化时代

传统金融机构正密切关注稳定币的崛起,并积极参与其中。支付巨头Visa和万事达卡已将稳定币直接整合至其核心业务中。

Visa制定了专注于新兴市场和跨境交易的稳定币应用战略,特别是在本地货币不稳定或汇款成本较高的地区。其逻辑非常清晰:一种能够即时发送、链上结算并安全持有的数字美元,将为国际支付带来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万事达卡于6月24日宣布与Fiserv和Chainlink等公司建立专注于数字资产的合作伙伴关系,旨在为包括稳定币在内的数字货币创建可互操作且合规的网络。Fiserv宣布在2025年底前推出专有稳定币FIUSD,进一步强调了行业从投机转向战略实用的趋势。

这些举措不仅仅是实验性的,更是对货币数字化未来的结构性投资。FinTech平台Rain与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公司Toku合作,允许100多个国家的员工通过USDC、RLUSD和USDG等稳定币实时收取工资。这套基于稳定币的系统完全绕过了传统银行渠道,通过跨越传统基础设施,大幅削减了全球薪资支付的时间和成本。

想深入了解全球支付系统的最新变革?👉 探索实时支付解决方案

监管平衡:在进步与审慎之间

尽管稳定币采用加速,但监管的阴影依然笼罩。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本周取消了银行监督计划中关于“声誉风险”的表述,这一举措实际上为传统银行接入加密或稳定币服务提供商扫清了障碍。

然而,在大西洋彼岸,监管态度更为谨慎。欧洲中央银行和国际清算银行发布严厉警告,称广泛使用稳定币可能削弱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控制。国际清算银行在其2025年年度经济报告预览中表示,稳定币作为“稳健货币表现不佳”。

尽管存在这些反对意见,欧洲立法者似乎并未退缩,他们正在推动允许稳定币操作的监管框架——尽管是在严格监督之下。

在亚洲,韩国中央银行主张采取“缓慢推进”策略,建议稳定币应在银行主导的试点项目中逐步引入。这一折中方案既体现了创新愿望,也反映了宏观审慎关切。

这种全球监管方法的拼图式分布,说明了稳定币的核心悖论:它们在一个为谨慎和控制而构建的系统中承诺速度和效率。

稳定币涟漪效应显现成长阵痛

任何关于稳定币的讨论都不能忽视其阴暗面。全球反洗钱监督机构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报告称,2024年大多数链上非法金融活动涉及稳定币——金额高达惊人的510亿美元。

FATF敦促各国加快实施所谓的“旅行规则”,该规则要求身份信息随数字交易一起传输,特别是超过特定阈值的交易。然而,在监管框架仍在不断变化的国家,合规性仍然参差不齐。

尽管如此,稳定币的技术势头似乎不可否认。Rain和Toku等金融科技公司正在证明通过稳定币实现实时全球工资支付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已经实现。Visa和万事达卡不仅在使用这些轨道,还在构建这些轨道。传统金融基础设施正在缓慢让位于更具互操作性和可编程性的模式。

但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颠覆性胜利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张力关系的故事——速度与安全之间、包容与监督之间、去中心化与主权之间的张力。本质上,这是关于谁有权定义货币未来的故事。

最终的讽刺是什么?稳定币可能根本不“稳定”——至少在政治、制度或意识形态层面是如此。

常见问题

什么是稳定币?
稳定币是一种与稳定资产(如法定货币或黄金)挂钩的加密货币,旨在减少价格波动。它们结合了传统货币的稳定性和数字货币的技术优势,广泛应用于跨境支付和数字资产交易。

稳定币有哪些主要类型?
稳定币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法币抵押型(由传统货币支持)、加密抵押型(由其他加密货币支持)和算法型(通过算法机制控制供应量以维持价格稳定)。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风险和优势特征。

为什么监管机构对稳定币如此关注?
监管机构关注稳定币主要是因为其可能影响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传导和消费者保护。稳定币的跨境性质和潜在规模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货币主权挑战和非法金融活动问题,这促使全球监管机构加强 oversight。

稳定币如何改变跨境支付?
稳定币通过提供近乎实时的结算、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透明度来改变跨境支付。它们绕过了传统的银行中介,特别在汇款成本高或银行服务不足的地区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金融解决方案。

普通用户如何安全使用稳定币?
用户应选择受监管且透明的稳定币项目,了解其储备资产和赎回机制。使用 reputable 交易平台,启用双因素认证,并确保私钥安全存储。同时关注监管动态,避免在不受监管的平台进行大额交易。

稳定币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稳定币将更深入地融入传统金融基础设施,与央行数字货币共存发展。监管框架将逐步完善,技术创新将提高其安全性和可扩展性。机构采用率将继续增长,特别是在跨境贸易结算和资本市场应用领域。

希望获取更多关于数字资产管理的专业见解?👉 查看进阶策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