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算力”一词常常与比特币挖矿紧密相连,但鲜为人知的是,算力同样可以成为推动公益科研的重要力量。本文将深入探讨算力在公益领域的应用,并介绍一种创新的方式,让普通用户也能参与其中。
什么是算力?
算力,即计算能力,泛指计算机、手机等电子设备执行运算任务的能力。在区块链领域,算力是挖矿的核心资源,直接关系到数字货币的获取。然而,算力的用途远不止于此。
算力在公益科研中的应用
BOINC:分布式计算的公益平台
BOINC(伯克利开放式网络计算平台)是目前最主流的分布式计算平台,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等多个学科。志愿者通过贡献闲置算力,帮助科研机构获得免费的计算资源,从而加速科学研究进程。
该平台纯属公益性质,不涉及任何经济利益。志愿者无私贡献算力,科研机构无需支付费用,双方共同致力于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福祉。
创新应用:“芥子关注”小程序
近期出现了一款名为“芥子关注”的微信小程序,巧妙地将用户行为与算力贡献相结合。用户通过设置专注时间,在此期间不使用手机,即可获得积分奖励(称为“科学力”)。同时,用户的专注行为会触发服务器向公益科研项目贡献算力。
开发者王登科解释道:“我们并非直接使用用户设备进行计算,而是根据用户的专注时长,由我们的服务器向科研项目贡献算力。这类似于在淘宝购物后,商家向公益机构捐款的模式。”
支持的科研项目
“芥子关注”目前支持四个基于BOINC平台的公益科研项目:
- CPDN项目:研究气候变化趋势
- World Community Grid项目:IBM主持的生命科学类分布式计算项目
- SETI@home项目:搜寻外星文明发出的无线电信号
- Rosetta@home项目:专注于蛋白质结构预测和设计
据开发者介绍,该项目已经贡献了约100万BOINC分(BOINC平台的算力计量单位)。
公益算力与区块链算力的对比
规模差异
尽管BOINC是全球最主流的分布式计算平台,但其算力规模与比特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数据显示,比特币全网算力达到52.55EH/秒,而BOINC平台仅有15万活跃志愿者,算力约为2.55EH/秒,不足比特币的1/20。
价值取向
区块链算力主要用于加密货币挖矿,而BOINC算力则纯粹服务于公益科研。一位匿名的BOINC志愿者表示:“虽然没有任何物质奖励,但坚持贡献算力可以帮助那些缺乏研究资金的公益科研项目,加速人类科学进程,同时有效利用联网设备的闲置处理能力。”
未来展望
王登科表示:“相比区块链项目,BOINC平台的算力规模很小。归根结底,这是纯公益的事业。如果能通过一些商业设计,让更多人了解并使用这类平台,将会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这种创新模式为公益算力贡献提供了新思路,将用户行为与科研支持相结合,有望吸引更多人参与公益科研事业。👉探索更多算力应用场景
常见问题
Q:什么是算力?
A:算力指的是计算设备执行运算任务的能力,包括计算机、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处理能力。在公益科研中,算力可以用于支持各种科学研究项目。
Q:BOINC平台是什么?
A:BOINC(伯克利开放式网络计算平台)是一个分布式计算平台,允许志愿者贡献闲置算力,帮助科研机构进行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的计算任务。
Q:普通用户如何参与算力贡献?
A:用户可以通过“芥子关注”这类小程序,通过减少手机使用时间来间接贡献算力。也可以直接加入BOINC平台,捐赠设备的闲置计算能力。
Q:贡献算力有报酬吗?
A:BOINC平台上的算力贡献是纯公益性的,志愿者不会获得金钱报酬。但一些创新应用可能会提供积分奖励等激励形式。
Q:公益算力与区块链算力有何区别?
A:公益算力用于支持科学研究,没有任何经济利益;而区块链算力主要用于加密货币挖矿,具有经济回报。两者在规模和价值取向上都有明显差异。
Q:算力贡献对设备有要求吗?
A:对于BOINC平台,任何联网的计算设备都可以贡献算力。对于“芥子关注”这类应用,则不需要用户设备直接参与计算,而是通过用户行为触发服务器端的算力贡献。